中國佛教宗派
淨土宗
淨土宗在中國佛教流傳中發展極早,也是極為普遍的一宗。在大乘佛教中,據信有無數的佛和淨土,每一佛淨土中,都有一佛為其教主,並以此土為教化之世界。對信仰淨土者而言,這些極樂世界為實有之地,然而更廣義而論,各淨土代表不同覺悟的境界,不同方位(東方、西方等)世界,表法更有不同的意義。在淨土中無三惡道,其間人民壽命無量,所欲皆遂,並可不再受輪迴之苦,修行亦不再退轉,由此而得到涅槃。一般而言,淨土宗的修行目的並非涅槃,而是期望能往生極樂淨土。 在無數的淨土中,又以阿彌陀佛教化之西方極樂世界最為重要。根據阿彌陀經,彼土住眾以蓮花為居所,阿彌陀佛並以蓮花接引眾生,故此宗又稱蓮宗。本宗的目是往生阿彌陀淨土,往生的三個要素是信、願、行。以信佛因緣,願生淨土,乘佛願力,便得往生彼清淨土。為往生淨土而發之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等,三種心念具足,加上唱誦此佛之名號為唯一之修行要素,故此簡易的修行方式,又稱為易行道,或信心道。若以修行儀式而言,本宗特別以稱念佛名為主要方法,藉彌陀本願之他力,祈獲生於西方極樂淨土,故又稱念佛宗。
淨土創宗可遠溯自東晉慧遠大師,為開宗初祖。大師於元興元年(西元四○二年),與劉遺民等百餘同志,於廬山東林寺般若精舍創立白蓮社,建齋立誓於阿彌陀佛像前,專以淨土念佛為修行法門,共期往生西方淨土。 二祖曇鸞大師(四七六∼五四二),繼遠大師之志,將淨土宗發揚光大。提倡往生極樂,如非依靠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接引,想於一生成就是不可能。因此捨棄其他宗派需要多生修持、累積福德資糧,才能成就的難行道,建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的易行道。他進一步主張即使極惡之人,只要至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,皆可依阿彌陀佛之願力,往生極樂淨土(帶業往生)。曇大師的信徒大多為在家居士,故沒有直系僧伽傳承流傳,為一獨立之宗派。 唐朝善導大師(六一三∼六八一)為淨土宗之實際創教立宗之祖。導大師對當時弘法之經論師未能了解淨土經典之實義,認為觀經係以觀想念佛為主,以迴向願生為宗旨,而非直接教示修行者往生之方向,故撰著觀經四帖疏,並弘揚易行之道,信眾大增,淨土教因此復興。
淨土修行法門主要以觀想和持誦佛號為主。觀想(集中心念於一對象)者,由憶念彌陀之清淨身與淨土,得以往生西方,總其觀行共有十六種,詳述於觀無量壽經。在高段的觀想中,行者觀想自身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。若進一步見阿彌陀佛現前,則保證必能往生淨土。此種觀想方法較為困難,因此在慧遠大師之後,漸行沒落。 持名念佛(口持佛之名,心念佛之號),即專心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。修行者以重覆不斷稱誦佛號,以求達到一心不亂;面臨生命終了前,能預先知道發生時間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(觀音與大勢至菩薩)並在行者命終時,出現在其前,接引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持誦時可出聲,亦可默念,也不一定要刻意觀想阿彌陀佛。由於方法簡易,持名念佛便成為淨土宗的主要修行法門。經過多代的演化,念佛法門以融入並遍及佛教各門修法,甚至可發現於禪門早晚課中。
淨土宗有三部主要經典: 無量壽經:又稱大阿彌陀經,主要記載阿彌陀佛於因地(成佛前),為法藏菩薩時,所發之四十八種誓願,以至其後成佛經過。其中第十八願為念佛往生願,即“願十方眾生,若至心信樂欲生佛國,乃至發往生之十念,則悉得往生”。此願為四十八願中之最重要者,故有願王之稱。 小本阿彌陀經:內容主要敘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之清淨莊嚴,諸佛真誠讚歎眾生能夠發心往生淨土,並有六方諸佛印證加持等。 觀無量壽經:略稱觀經,內容敘述佛陀應韋提希夫人所請,示現西方極樂淨土,並說修三福(世福、戒福、行福)、十六觀(日想觀、水想觀、地想觀、寶樹觀、寶池觀、寶樓觀、華座觀、像觀、真身觀、觀音觀、勢至觀、普觀、雜想觀、上輩觀、中輩觀、下輩觀)為往生要法。此經之重要性在於其明確解說觀想修行方法,並指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(南無阿彌陀佛)即可往生淨土。
附註:東方淨土有藥師琉璃光佛,也有無動佛。南方淨土有寶相佛。北方淨土有雲自在燈王佛。彌勒佛為娑婆世界之未來佛,現住於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,其內院常為補處菩薩所生之處,故以之為彌勒淨土。淨土的信仰者確信往生的條件不在於善業的多寡,而是取決於佛的願力接引。 |